·便民百宝箱·社区工具·查看新帖·设为首页·保存桌面·手机版

飞行总动员-飞行总动员航空网—Flight Story aviation network—领先的飞行主题社区—航空业界动态—飞机资讯—飞行论坛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5杭州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第十二届航空航天动力大会第 40 届中国直升机学术交流会
2024上海国际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产业大会2024航空数字互联技术大会2024(第十二届)国际智慧机场发展论坛
2024(第十四届)民用飞机工业国际论坛2024(第八届)商用航空发动机国际论坛2024(第四届)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科学技术交流会飞行总动员航空商城淘宝店
搜索
查看: 2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轰天飞龙——直升机“巨无霸”米26的中国生涯 [复制链接]

许愿 飞行总动员认证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77
帖子
1497
精华
0
积分
5457
威望
1
金钱
3915
贡献
1
注册时间
2012-3-14
最后登录
2017-7-31
在线时间
270 小时

灌水之王 宣传达人 推广达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08:19:2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7月,高高的兴安岭上,茫茫的千年原始森林松涛澎湃。
u=836751376,1990065547&fm=23&gp=0.jpg
  突然,一种更为粗壮雄浑的声浪加入这场合奏。在这相距数百公里、横亘中国东北北部壮阔山脉的南北两侧,伴着阵阵浆叶轰鸣的巨响,两个一样庞大的身影、在直径30多米巨大螺旋浆的牵动下,几乎不约而同地跃入林海的上空。

  它们那40多米长的壮硕身躯快捷地从树梢顶端飞速掠过,桔黄色机身上“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从第一个揭开在中国大地上空,驾驭全球最大直升机飞行史的篇章,到如今“双机合壁”巡守华夏大江南北,中国飞龙的米—26机队,曾书写过传奇,更坚守着默默的平凡。

俄罗斯归客

  时光的指针回溯。

  2007年9月8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夜色慢慢袭来。

  突然,远空中传来的一丝直升机特有的轰鸣,在没有其它飞机起降的机场上空格外清晰。

  “来了!来了!”停机坪上一群翘首以等的人们激动起来。北方的天际线上一个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随着这架直升机8个巨大的螺旋浆慢慢停止了转动,身躯同样巨大的米—26——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直升机“巨无霸”第一次降低在中国的土地上。

  早在几年前,中国最大的通用航空公司——中国飞龙就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直升机心有属。

  最大载重56吨,最大航程可1900多千公里,最多时可载乘上百人。不仅如此,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大家伙”还是名付其实的“空中大力士”,除机仓内的载重外,起飞后机身下还能吊装15吨的物品。

  作为中国机队规模最大、作业范围最广的通用航空公司,飞龙通航更有着持续执行航空护林服务20余年的光荣历史,也更明白米—26所具备的上述种种能力,对于它们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护林防火是我国通用航空最重要业务之一,而当时国内用于这种业务最大的机种是俄罗斯米族系列的米8、米17和米171直升机,一次最多载人不足30名,只能吊装3吨水用于灭火。可米—26最多可载百人,更能吊装一个最多可容纳15吨水的大水桶用于灭水,洒水后可在火场形成长240米、宽45米的灭火中心带。而且,即使是在远离基地无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它也能够独立作业。

  “使中国通用航空企业能够装备世界这种最大的直升机,使中国通用航空业具备世界顶级的技术装备”,抱着这一信念,飞龙通航通过各种努力,最终让第一架米—26系列直升机米—26TS从俄罗斯飞来,翱翔在中国的蓝天。

改变命运的自然之变

  虽然都同属于中国航空大家庭,可与主要担负着客货运输的公共航空运输的同行相比,通用航空的“主场”是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更多是不为世人所关注到的“边缘”业务。特别是中国飞龙赋予米—26的主要任务——护林防火服务,更似乎注定它的中国生涯将是默默无闻的。

  然而,一场震惊中外的悲烈的自然之变改变了这一切。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地壳运动推动着青藏高原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而长期积累的巨大的能量,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瞬间在四川龙门山的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发生了。

  一时间,数十万的生命需要救援、数万亿的财产需要转移……可灾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山高林密、地质条件复杂,烈度达到11度的大地震后,震中地区道路中断、交通中断,解放军甚至动用了伞兵空降到震中地区才与阵中取得联系。在这种危急的状况下,直升机成为前线求援运输的“主力军”,而运载量巨大的米—26无疑正是抢险救灾的“力器”。

  2008年5月16日,前一天刚奉命从加格达奇森林防火一线返回哈尔滨的飞龙通航米—26,在哈尔滨平房机场基地进行紧张的检修后腾空而起,飞向4000多公里外的四川地震灾区。

  虽然它不是国内、甚至不是中国飞龙第一批赶赴灾区的直升机,但人们对它的期待却远远超过了其它机种,而它也用此后的事实证明:自己是中国通用直升机抢险救灾的“No.1”。飞行108架次,运送货物575吨,运送受灾群众630余人,……一个个简单数字,在川府大地上空开辟一条救援“生命线”。

首次入川显神威

  哈尔滨——沈阳——郑州——宜昌——重庆……

  虽然在中国服役近一年来,以最快反应速度到达指定目标成了米—26机组的常态,但这次抢险救灾任务使命重大,他们绷紧了每根神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星夜兼程。除了在上述几座城市机场加油的间歇稍稍在地面稍略做休息,他们一直在驾机飞越关山。

  17日下午16时,米—26庞大的身躯降落在震附近的四川广汉中国民航学院机场的停机坪上。这里是此次抢险救灾民航直升机的大本营。

  一下直升机,来不及休整,中方机长齐焕清就和先期抵达的中国飞龙现场另一个机组的机长赶到灾区指挥部请战。“米—26载重量大、性能好,请指挥部把我们派到了任务最重、伤员最多、救灾最需要的地方。”齐焕清如今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记忆犹新。

  “机长,飞机检查完毕,适航状态良好,可以放飞”在对直升机进行了认真检查后机械师坚定地对齐焕清报告到。20日14时58分,米—26装载着3吨重的帐篷、救生圈等救险飞向震中地带。

  虽然机组对在灾区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实际飞行中的难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当地山区地形复杂、群山交错,局部气候多变,米—26很多时候必须在山谷中穿行。而且地面密布高压线,空域内还有其它参加救援直升机。其中绵阳到目的地青坪是最艰险的航段。米—26机体大,在山谷中回旋余地小,机组只能依靠目视来减速、“一一步”在山沟中穿云破雾,一点点地探寻着位于半山腰上的目的地。就这样,经过大约40分钟困难飞行,他们终于在清坪乡降落。

  震后的清坪成了真正的孤岛,聚集着未及转移的千余名受灾群众以及800名部队官兵,而附近一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随时可能会给这里带来灭顶之灾。救灾指挥部紧急调用了大批陆航、空军、海航、民航各型直升机向外空运这些人员。

  卸下救灾物资后,机组接到拉运灾民外撤的命令,立即全员载运武警战士、伤员和灾民起飞,并于16时15分成功降落于广汉机场,使100多名灾民在被困近200小时后成功脱险。

  此时已近日落时分,天上又下起了雨。可机组又接到指挥部发来再飞清坪的命令。虽然机组都明白这将是一次更艰难的飞行,可命令如山,机组毫不犹豫,于17时30分驾机升空冒雨再飞清坪。

  天色渐晚、雾气愈重,在凶险重重的山峦中,机组人员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在能见度越来越差的不利条件下飞抵清坪,为驻守堰塞湖的官兵运去了总重两吨的救生衣和救生圈,并再次转移部分被困灾民,18时55分安全返回广汉,又将100多人运出震中地区。至此,清坪地区需要外运的人员已基本撤空,其中米—26连续两次从震中地区撤出了两百多人,占总运载量的四分之一,更创下这场抢险救灾飞行中,直升机单架次空运人数的最高纪录。

扬威堰塞湖

  终于,强烈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地的汶川大地震停止了震动,可它造成的次生灾害却远没有停止。

  堰塞湖就是它留给人们的一道难题。大地震中多座大山山体崩塌、滑坡,大量的沙石阻塞了原有河道,河水无法下泄,在震中地带形成了33个堰塞湖。而沙石形成的“坝体”无法长时间经受水山上涨的压力,随时都有可能垮坝。这些堰塞湖成了悬在灾区人头上的一把“德谟克利斯之剑”。

  一时间,整治堰塞湖成了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悬在北川县城“头顶”的唐家山堰塞湖险患则是其中最迫切的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将十几吨重的包括大卡车,挖掘机和推土机在内重型机械送到堰塞湖大坝的坝顶,用于开挖泄流槽,但通往坝顶的道路一时难以建成。

  开挖泄流槽刻不容缓,只有用直升机向坝顶吊运设备这一条路可走。

  地震发生后,除解放军三军部队的直升机外,全国拥有直升机的民航公司几乎都派机驰援。但要承担此次运送重型设备的任务,只有中国飞龙的这架编号为“B-7802”的、国内唯一的米—26重型直升机能够做到。

  23日零时20分许,米—26机组接到指挥部发来的紧急命令,急调驻扎在广汉机场的他们在早晨7时30分准时出发赶

  焦急的待命期间,机组人员再次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地面机械师邹志海用布捋着那两条长达30米、直径约3厘米的编织钢丝细擦试。这一方面是为了检查中间有无钢丝断裂,别一方面是为了去油,否则粘附沙尘会加重钢索的磨损。这种钢索可以满足特强拉力的需要,十几吨重的挖掘机将通过它吊挂到堰塞湖大坝。

  尽管浓雾尚未散去,但紧急赴命的米-26依然起飞。领航员袁鲁陵接到北川方面的军用侦察机报告,作业地区空域能见度仅有0.5公里。飞行中,米26的飞行高度从600米到500米、400米不断下降,但下面始终云雾缭绕。这种情况是无法无法作业的。11点12分,米—26摸索着降落在绵阳机场,等待飞往唐家山的时机,可当天天气状况一直没有好转。

  25日,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空军某部再次起飞一架直升机,试图打开一条供米-26吊装工程机械设备的“空中通道。齐焕青也乘空军的直升机赴北川进行实地考察。在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中飞行,齐焕青看到,由于山区的雾比较大,加之上山体滑坡后扬起的粉尘,两者混合已形成了霾,严重影响能见度。此时空中还有厚厚的云层,阴挡了飞行人员对地面的观察,而山间高压线纵横,对于惯性较大的米-26来说转弯的难度较大,低空通道难以畅通。而如果提高飞行高度,又无法观察到地面,在群山中降落更为困难。另外,直升机在吊运过程中,还要经受不稳定气流和调运设备晃动、作业区温度升高使发动机功率下降等因素带来的考验。这一切将使吊运过程非常惊险。

  任务的艰巨令米—26机组人员心里格外沉重,但这个机组的成员是飞龙通航精心挑选的。他们有的曾几赴南极、北极执行科考任务,拥有丰富的恶劣环境下飞行经验。面对这些困难,机组人员连夜商议应急飞行可能要采取的各项安全措施。

  26日,天气刚刚开始转好,焦急等待了几天的米-26直升机便展示了“空中巨无霸”的强大威力。早8时50分,前方空军侦察机报告:作业区能见度5公里。9时整,米-26准时升空,先飞往唐家山堰塞湖大坝上空熟悉飞行线路。沿途,它庞大的身躯几乎一直在群山与高压线间穿行,机身需要不断转弯。

  为了保证完成吊装设备这“必须完成的任务”,成都空军专门为米-26开辟了空中“绿色通道”:只要米-26起飞作业,绵阳至北川一带相关空域内,与此任务无关的直升机将一律避让。

  9时50分,米-26降落在抢险设备集结地———北川县擂鼓镇,吊运准备工作已经在那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机组的地面机械师黄瑞平先坐上一架小型直升机登上堰塞湖大坝,在地面协调指挥米-26悬停与设备摘卸。

  为确保吊运任务的完成,尽量减轻机身重量,米-26内所有与任务无关的物品都被卸到地面,就连两个长条板凳也不例外。机内只留下中方机长齐焕清、俄方机长马克西姆,领航员袁鲁陵、空中机械师伊戈里和操作员维佳。

  一切准备就绪,米-26巨大的旋翼开始缓缓转动。随着马力不断加大,在地面目睹米-26起飞的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叫真正的“飞沙走石”:大大小小的沙砾石子箭雨一般呼啸而来,所有露在外面的皮肤都疼痛不已。地面人员纷纷躲避到百米以外的机械后面。

  11时04分,第一台14吨重的挖掘机被吊起,渐渐消失在薄雾缭绕的群山中。

  米-26刚刚离开,第二台挖掘机便启动开往起吊地点。钢索挂好不久,空中再次响起震耳的轰鸣声,而此时距第一台设备离地仅仅12分钟。运完两台挖掘机、两台推土机后,米-26返回地面,一辆加油车驶入起降点,为这个大家伙加油。

  在空中人员和地面人员默契配合下,到当天17时40分,米-26已成功将8台挖掘机、7台推土机,总重210吨的设备安全运送到唐家山堰塞湖大坝。

  虽然当地的气象条件依然不理想,但在整修一天后,米—26再次上阵,从中午11时30分到下午18时40分飞行18个架次,向大坝运送了两个装满燃油的油罐、一个装满饮水和食品的集装箱、4辆重型翻斗载重车以及11辆推土机。

  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米—26的一次次出色表现和它巨大的威力给参加抢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对方,对它是“又爱又‘恨’”。因为 米—26每次起降都是地动山摇,沙尘漫天,逼得大家只能躲藏在篷布下;但也正是这个“大家伙”给堰塞湖坝顶运去了大量的重型机械和油料,抢险施工才能够顺利开展。

“孤独”的留守者

  6月1日,汶川地震抢险工作最紧张的阶段告一段落,飞龙通航赴川抗灾抢险机队的其它直升机都奉命撤回哈尔滨,但唯有米-26被命令继续留在灾区担当抗灾重建任务。是它强大的运载能力、突出的表现使它获得了这一殊荣。

  也就是在这一天,它再次飞向唐家山堰塞湖。不过主要任务不是向坝上输送物资,而是回撤它曾吊运上去的给开挖机械提供燃料的3个大型燃油罐。

  此时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上开挖泄流槽的工作已经完成,指挥部决定从坝上撤下机械和设施,实行泄洪。这时候,通往坝上的临时公路已经建成,由米—26吊运上坝的大型机械经由公路下撤,但罐内尚存燃油的3个大型燃油罐,却因体积庞大而无法通过公路运出。而一旦大坝决口,这3个大罐将成为3个大“炸弹”顺流而下,对下游造成很大威胁。指挥部再次决定启用米—26,将它们撤出来。

  一个多月前,米—26是从战事正酬的东北森防一线直接赶赴四川抗灾的,这个时候它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飞行中曾出现漏油现象,亟待大修。但在抢险的需求面前,机组人员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及时进行了紧急整修,保证了米—26安全地按期飞往唐家山大坝,用3个架次撤下3个大型燃油罐,并将一集装箱食品等补给吊运上坝,为坝上留守负责观察堰塞湖水情的人员提供补给。

  就这样,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B-7802”号米—26在汶川地震灾区一共飞行108架次、29个飞行小时,运载物资575吨,成为一颗耀眼的救灾“明星”。米—26机长齐焕青更是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的荣誉。

风雨过关山再闯巴蜀

  当胜利完成了终身难忘的抗震抢险抢险任务,米—26机组驾驶着它们那架已扬名中外的“空中巨无霸”挥别巴蜀大地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仅仅一年多,它们又一次因为抢险救灾任务而再飞回这片天空。

  2009年6月5日下午3时,在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声中,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山体垮塌,87多人被埋。更为严重的是,山体垮塌后,在附近一条河道上隆起了比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大坝还高的堤坝,正在形成一个蓄水量可能比唐家山堰塞湖要多的堰塞湖,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由于当地地形陡峭,抢险急需的大型机械根本运上不去。

  情况紧急,抢险指挥部想到一年前在汶川地震救灾中,飞龙通航的米—26曾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将总重210吨的设备运抵坝顶,于是他们紧急请求有关部门将这位“空中巨无霸”从东北急调重庆武隆参加抢险。

  (7)日一早,正在加格达奇执行森林防火任务的“B-7802”号米—26机组接到指令后,立即驾机飞向一年他们曾经奋战的川渝大地。

  可当机组按计划经从东线行经济南、宜昌飞往重庆时,却遇到密布的、无法逾越的雷雨区域。米—26立即调整航线,准备向西绕过雷雨区域,但当他们飞至赤峰时又因前方出现雷雨区而无法前行。

  根据天气预报,那几天中国部分地区被强对流天气笼罩,出现了大范围的降水并伴有雷雨大风,对直升机飞行十分不利。可灾情不等人,机组协商后决定经呼和浩特、延安、西安飞行,绕过雷雨中心区域飞往重庆。虽然飞越这条航线上的秦岭、大巴山等高山对飞行高度有限制的米—26来说有一定风险,但是机组仍驾机起飞,星夜间程、一路向南。

  天空多变的航路上困难重重。风雨交加中,他们在延安转而向南飞穿越三秦大地,飞向秦岭,飞向大巴山。

  横亘米—26面前的这一两列庞大山系中,大多数山岭海拔在2000米左右,有的高达4000多米。虽说进入中国两年来“B-7802”米—26多次在大小兴安岭、汶川和云南的重山峻岭中执行护林防火任务,穿山越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可此次飞越这两大山系时,它们迎面遇到了飞行的大克星——雷雨云系。

  面对困难的环境,机组人员沉着冷静、凭着娴熟的技巧,驾驶米—26庞大的机身以3000米的高度从一座座山顶掠过,最后安全地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

  可此时重庆地区阴雨连绵、雾气弥漫,能见度很差,它们无法飞往武隆地区,吊运大型机械设备的时间也难以确定。

  为了早日完成抢险任务,10日一大早,机长齐焕青和机组人员乘车赶到起吊设备的预定停靠点———南川区水江镇勘查现场气候和地形,确定起吊场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能够满足米—26作业需求后立即返回。10时30分,他们曾准备从江北机场飞往起吊场地,就吊运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与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沟通。但先行侦查的轻型直升机传来信息,航路上的能见度不能满足米—26安全飞行。

  为了尽早完成任务,下午他们抓住天气稍有好转的机会,冒雨飞向起吊场——距武隆最近的起飞地点水江镇待命。18时06分,带着巨大的轰鸣声和四处飞扬的尘沙,米26在众人的期盼中稳稳地降落水江镇临时机场的“十”字框上。

  天黑前,齐焕清等人又乘警用直升机前往直线距离14公里外的山体垮塌现场考察。

  13日,重庆地区天气开始好转。前天晚上就已在水江镇待命的米—26机组立即进行了一次空载试飞和一次载物飞行试飞。

  而这两次试飞使他们切身感到这是一次比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还要困难和危险的任务。这是因为抢险区域山体的岩壁与机械设备指定吊放位置相距很近。如果要在这么狭小的空域实施吊放作业,机身就需要尽可能靠近山体。这对米—26来说十分危险,稍不小心,它那世界最长的螺旋桨就有可能碰到绝壁上,告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可为了完成这次抢险任务,齐焕青和机组成员以过人的勇气和娴熟的技艺驾驶米—26在指定地点完成悬停,开始吊放机械。此时螺旋桨桨梢距绝壁不到10米,已接近这架“空中巨无霸”的技术极限。

  到下午5时因天气恶化不得不终止作业时为止,当天米—26机组共飞行9架次,将抢险急需的4台挖掘机、1台空气压缩机、1台潜空锤钻机和1台局部通风机吊运至抢险现场。抢险的进度因为有了这些“生力军”的加入而成倍增加。

  对此,在当天下午举行的第四次“武隆山体垮塌灾害救援处置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艾扬表示,米—26机组在如此危险的地方执行这么特殊的飞行任务,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15日13时许,当米—26又一次将一台钻机的大型配件从14公里外的水江镇临时机场吊运至武隆山体垮塌现场后,机组接到休整一天准备撤回哈尔滨的命令。当米—26飞离抢险现场时,下面狭小的抢险作业面上已摆满了他们吊放的大型机械,这些挖掘机、发电机、空压机、钻机正在抢险人员操作下不停地轰鸣着。

森林守护者

  两次入川抢险,飞龙通航的米—26声名大振。可此后,它似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关心它的人在问,这个“空中巨无霸”到那去了?

  答案是:它一直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自从米—26进入飞龙通航,它就成为国家林业总局的“签约队员”。双方约定:米—26每年分别在南方、北方两个航空护林总站执行护林防火任务。每年4月至10月为北方航空护林总站服务,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南方护林总站服务。就这样,来自俄罗斯的“空中巨无霸”就常年驻守在中华的高山密林中。

  2007年9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毕拉河林业局扎文其汉林场发生森林火灾。刚来到中国仅有11天的“B-7802”米-26就奉国家森防指紧急调令,赶赴火场投入灭火作战。“首战”中,它机降11架次,运送人员943人次;吊桶灭火8架次,洒水77吨,在输送兵力、吊桶灭火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令所有人目相看。

  国家林业局东北航空护林中心对米—26的表现非常满意。通过测算他们得出结论,使用米-26TC直升机在有效载荷、航速、航程、野外作业条件等技术性能方面与目前使用其它直升机进行森林相比具有绝对优势。

  结束汶川抢险飞行后,米—26机组经过短暂休整,又回到“本职岗位”——森林防火一线。巡守在祖国南北的青山翠岭之间,在一次次扑灭森林火灾的战斗中突显神威。

  2009年4月,黑龙江伊南河林场发生火灾。29日,刚刚在西南完成扑灭森林火灾中建功的“B-7802”号米—26机组,从哈尔滨的基地场赶来驰援。他们领受了向火场运送300名森警官兵和扑火队员增援扑火一线的任务。

  当他们将第三次将第三批100名扑火援兵运抵距火线两公里的上风头降落时,火场风向突变,上风头变成下风头,火线直逼而来。不多时火头向他们扑来,浓烟已冲进机舱,机内已渐渐感受到灼人的热浪。此刻他们可以立即起飞躲避,可看到刚下机的扑火人员还未进入安全区域,机长齐焕青毅然决定冒着舱内烟浓度大、发动机可能熄火的危险,继续停留观察员,以备接走可能因火势改变需要回撤的灭火人员。5分钟后,森警及扑火队员进入下风头的安全地带,他们才腾空而起,以娴熟的技术躲开冲天的浓烟成功脱险。

  “虽然当时情况危险,可我们的任务是将人员安全送达,我们必须尽责。”还是凭着这个信念,此次火场脱险后,机组又立即投入扑火战斗,再次冒着危险飞越火线,将大量给养和灭火工具增援给快要“弹尽粮绝”的扑火队员。

“老二”的两次“回马枪”

  汶川抢险救灾、武隆再战堰塞湖、南北巡航护林防火……米—26的优秀表现,特别它优异的性能,使得飞龙通航在2011年再一次从俄罗斯购进了一架同型号的“空中巨无霸”。

  虽然它没有“同门师兄”那样辉煌的履历,但第二架、编号为“B-7807”米—26的表现同样出色,特别两次森林防火的“回马枪”令人津津乐道。

  2011年4月10日,刚刚来到中国的“B-7807”号米—26直升机圆满完成首次使命——西南地区森林防火任务,越过山海关凯旋返回哈尔滨基地。

  12日晚,根据航管指令,他们经停辽宁朝阳机场加油修整。13日凌晨1点多,梦乡中的机组领队队蔡伟宁被手机的铃声惊醒。

  “秦皇岛抚宁山发生森林大火,需要你们参加。”电话里传来公司调度室的命令。

  “B-7807”机组人员大都是第一次执飞护林防火任务的“新兵”,又在人生地不熟的南方地区工作了几个月,可以说是“人困马乏”。眼看就到家门口了,还要往回飞执行任务?但火情就是命令,机组人员立即行动起来,做起飞的准备。

  由于是执行完任务回撤途中,巨大的米—26机仓内装满了为保障这架直升机正常飞行的各种装备。而执行防火任务必须“轻装上阵”。机组人员抓紧时间把要把机仓清空,用半个小时做好了飞行准备。当这些物品用经陆路运到他们关内新的临时住地时,装满了整整5卡车。

  当天上午,“B-7807”机组紧急升空飞向指定的着陆地点——山海关机场。在此后的5天里,他们在这里白天驾机执行灭火任务,晚上对直升机进行检修。

  执行这次森防任务时,每天通往火场的航路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飞行。由于灭火作业需要在距地面100米左右低空飞行,而火场周边高60至100米高压线林立,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操纵着进行这架空重50多吨的庞然大物、以上百公里的时速,贴着这些高压线飞赴火场。最终,他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飞龙通航第二架米—26的“首秀”完满落幕。

  无独有偶,2014年3月,又是在朝阳机场,又是在圆满完成西南护林防火任务凯旋出关归家的途中,B-7807机组再次接到杀“回马枪”的指令:山东烟台发生森林火灾,需要他们这架米—26返回山海关内参加灭火。

  前一天,B-7807机组飞经华北时,听到山东烟台发生森林火灾的消息,但不知火情如何,也没有收到参与灭火的指令,所以一路出关。没想到刚到达关外,就被要求返回灭火。他们知道,一般较小的森林火灾如需要直升机参与灭火,火场附近的其它机型参战就能够满足需求。一定是火势不小,才会动用米—26这个大家伙。

  机组人员毫无怨言,立即驾机折返飞向烟台。由于他们的及时参战,当地的大火很快被扑灭。

来自海外归客

  从2007年至今,在中华的大地上飞龙通航的首架米26“B-7802”执行飞行任务已达到1043小时,突破1000小时。20011年引进的第二架“B-7807”也执行飞行任务512个小时。

  2009年2月,井冈山灭火;

  2009年4月,伊南河林场灭火;

  2010年3月,广西百色、兴义灭火;

  2010年6月,大兴安岭呼中森林灭火;

  2010年12月,广东省梅州森林灭火;

  2011年2月,四川西昌森林灭火;

  2011年4月,泰山特大森林灭火;

  2011年9月,新疆喀纳斯灭火;

  2012年4月,四川凉山州森林灭火;

  2014年4月,云南玉溪森林灭火……都留下了它们那巨大的身影。

  从第一架米26TC“B-7802”进入中国,到再次引进“B-7807”,飞龙通航目前拥有的国内最强大的米26机队,上面的这段数据只是这个机队成为中国通用航空界抢险救灾、森林防火中坚的一个个片段。

  而多年使用飞龙通航米-26TC的国家林业局东北航空护林中心的一段分析总结资料,或许是更能诠释这个机队在中国通用航空领域重要作用:

  “运送246名扑火队员到150公里处的火场,米-8需要12次用时16小时,米-171需要10次用时14小时,米-26TC只需飞行3次用时4小时,时间缩短10—13小时,而飞行费的支出仅比米-8、米-171多出30%左右,假设森林火灾以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蔓延,在10多个小时里将有大量森林被毁灭。

  上述三种直升机同时在距离火场50公里处的水源取水直接灭火,在3小时续航时间内,米-8可洒水8吨、灭火面积3200㎡,米-171可洒水9吨、灭火面积3600㎡,而米-26TC可洒水99吨以上,灭火面积达32000㎡,米-26TC的费用虽是米-8的6.8倍、米-171的5.45倍,但是,米-26TC在同一时间内的载水量是米-8的12.2倍、米-171的11倍,大大提高灭了火效率,减少火灾损失,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

飞行总动员航空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闭

飞行总动员推荐

飞行总动员®航空俱乐部(FSAC)服务项目
诚邀您加入飞行总动员®航空俱乐部(FSAC) 首家国际国内连锁航空会员俱乐部 加入会员享有的权益:

查看 »



Copyright ©2011 fxzdy.com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网站已备案)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安全联盟 关注

平平安安
TOP
回顶部